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如何运营|物业养老怎样盈利

物业+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养老压力,很多物业公司对于这个模式比较迷茫,那么,物业+养老模式如何运营呢?又如何盈利呢?

一、设计合适的服务形式

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是有偿服务、自愿选择、精神关怀,主要是由物业公司通过在开发商已配套的设施、设备、场地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硬件的改造和完善,通过物业服务公司组建的专职社区养老服务团队和全员性助老服务,调动并整合社区内外所有可用于为老龄人服务的力量和资源,使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就能享有类似于专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因此,居家养老的物业管理内容应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物业管理,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的特别服务,其服务内容一般包括家政护理类、代办接送类、绿化保洁类、饮食起居类等。

二、塑造盈利模式

注重盈利性,更要注意“养老为老”、从心关怀。物业企业在运作居家养老型物业时,收入来源常见如下三种:

一是服务收入。养老人群处于身心衰退期,对于日常护理、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大、种类多。

二是设施收入。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设备与基础配套等,可供老年人长时间活动,可以收取一定费用。

三是个性化收入。当社区养老服务逐渐成熟,老年人群集聚而形成的文化、社交圈层效应下,会产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如老年大学、贴身服务等,量身定制服务,可获取相应收入。

以“老少配”的隔代亲情社区模式为例,其中少量养老物业用于经营,并依靠其他物业的销售来盈利。整个社区是年轻人群与健康老人混合居住,可以有效降低老人的孤独感。该模式的整体盈利思路是“持有经营+服务输出”,持有有利于树立品牌,塑造核心价值,确定社区属性,为长期发展创造价值;中后期实现服务输出,包括管理、标准、品牌、客户资源等。

三、加强养老物业管理人员队伍的充实和建设

一方面,对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等专业人员实施培训,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选拔一批乐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培养管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复合能力;定期组织开展业务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在针对性服务上,有些物业公司会根据老人的背景、性格和照护需求,以及护理人员的技能、性格等来进行匹配,甚至有公司有专门的软件系统来完成这种匹配,不匹配的,会重新挑选护理员。

物业养老

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不少地区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资金渠道单一导致养老经费短缺,因此应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接受国内外企业捐款等途径,吸纳更多社会资本,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专款用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补贴。

例如北京市启动1亿元资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补贴,由政府向物业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成果;而宁波市从2012年开始,每年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发放2万至4万元补贴,同时参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做法,对年度测评和考核中业绩突出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奖励,从而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良性循环。

五、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民政、派出所、房管、街道、房产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养老服务模式。

六、采用智慧物业+养老模式

一方面,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养老护理人员增长速度,养老智能化是养老护理人员不足情况下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可通过监测技术提早发现老人健康风险,通过远程照看与远程医疗技术帮助老年人独立居住,通过辅助技术帮助失能、半失能者进行日常生活。

金养通物业养老在多年智慧养老平台研发的基础上,结合与过去物业公司合作的经验,根据国家“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的政策精神,借助于先进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了智慧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应对在物业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下的居家社区养老场景。系统提供包括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线上商城、门店管理、物业管理、巡视探访、文娱活动、智能看护(定位服务、视频监控、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紧急救助、呼叫中心、医养结合等一系列完整的智慧养老社区需具备的功能,以满足致力于提供多元化、商业化的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运营管理的需求。

返回顶部